专业从事评职称论文发表,核心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发表等服务
摘要: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使各艺术专业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逐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和艺德育人的充分结合。从“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某些障碍性因素,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不断找寻问题解决之策,才能逐步构建起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之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特色發展
中图分类号:D6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143-02
《高校辅导员学刊》(双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刊物。
一、引言
“课程思政”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在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具有艺术院校特点的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二、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程思政”概念提出和落实的时间不长,当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阶段,部分艺术院校各专业、各学科的课程育人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专业课教师淡化甚至忽视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对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和融入,严重割裂了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淡化,教育思维僵化,德育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较为繁重,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有的则流于形式,简单的应付了事,无法真正形成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1]。
(二)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
就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来看,当前还存在着促进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是统筹整合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对德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各艺术专业课程只是偶尔加入部分思政教育内容,育人效果不佳;其次,是执行机制不到位,由于缺乏制度性安排,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保障不到位,使得“课程思政”的推进显得乏力,可持续性不强;最后,是监督机制不科学,监督的形式、内容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指标,缺乏规范、适当的监督方法,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三)落实“课程思政”评价的体系不够系统
部分艺术院校存在着尚未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考核无统一的标准,缺乏规范适当的评价方法,有的甚至无任何考核评价过程,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不明确,导向不突出,效果不明显。其次,是考核的管理工作不细致,突出表现为考核审核监督的缺乏,使得考核过程存在明显的漏洞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使得专业课教师很难从学生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严重影响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路径
(一)不断挖掘“课程思政”体系的育人元素
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和艺术专业特点,不断挖掘各类艺术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艺术院校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首先,结合相关红色艺术作品进行德育教育,艺术专业课教师通过系统分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深刻意涵、对当时和当前的重大影响等,对艺术作品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刻挖掘,让同学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德育教育,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具体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和视角,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更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最后,艺术专业课教师也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政治视野和政治理论素养,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艺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2]。
(二)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教学手段是否丰富,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作为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首先,要进一步强化课堂的德育教育。结合艺术院校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理论根基较浅等自身特点,把互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融入课堂德育教育中,同时增强艺术专业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其次,要进一步强化课外社会实践教育。把艺术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同德育教育相联系,不断探索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并通过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网络德育教育,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搭建网络论坛,组建网络聊天室,开设网络课程,加强网络监管等方式,强化“课程思政”网络平台教育效果[3]。
(三)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效果的考核评价
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及评价体系,对于丰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优化“课程思政”效果的考核评价,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把重点落在对学生品德、人格的考核上,使艺术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不仅仅只是展现知识传播的过程,更要突出展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其次,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通过课堂问卷调查,课后师生交流会等形式,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状况等信息,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探索和研究的出发点,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调整和整改。最后,要建立一整套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并将考评的成绩与教师的薪酬、津贴、评优、评职等相联系,提升艺术院校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艺术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由于受到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不断查找问题、探寻原因、找寻规律,统一行动,逐步探索适合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高效地、更有针对性地达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撑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3]童凤莲.浅谈课程思政建设[J].教研探索,2018(32).
本文由博源学术网首发,一个权威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知识网。
文章名称: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杂志社合作
十年平台,长期与1000+杂志社保持着合作伙伴关系
协议保障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用户信息跟踪进程,保护个人隐私
期刊种类完备
为您提供较新期刊信息,覆盖大部分地区行业,满足您的要求
实体公司
对公企业账号,放心信任,工商部可查。注册资本金500万